2011年7月5日
誰是不折不扣嘅地產霸權?
今日唔知到底要開香檳慶祝定要為香港前途哀悼,因為與民為敵嘅港府終於喺排山倒海嘅反對聲音下,再次與眾建制派小丑上演第二齣變臉鬧劇:喺遞補機制立法轉完軚又再轉軚,既貽笑於國際社會,再失信於市民。東方之珠淪落到咁嘅田地,真係令人哭笑不得!
當然,除咗七一遊行內近四成半市民係申訴與遞補機制及雙普選相關嘅要求外,更有唔少遊行人士係為反對地產霸權呢個抽象理念而上街嘅。喺地產霸權呢個題目上,《信報》副刊嘅占飛昨天已有甚佳嘅理論上闡述(見「香港弊傢伙 弊在地產治港」),筆者狗尾續貂,喺數據上作跟進、分析!
大家都知港府喺公共房屋上一直不遺餘力咁提供大量供應,以至全港有一半嘅住宅樓宇都係公屋及居屋,但係過去幾年政府有意無意地利用其直接控制嘅公共機構(即港鐵同市建局)更加大力介入私人市場,令私人發展商市佔率不斷縮細,因而可以倖存繼續玩呢個高地價遊戲嘅發展商數目亦相應減少(基本上2011年第一季四大發展商喺新盤推售嘅市佔率已達84%!)直接造成今日嘅地產業高度集中,消費者選擇愈趨貧乏,民意對地產商(錯誤地)愈嚟愈不滿!
點解話民意錯怪地產商呢?原來就算係大規模如長實及新地之流,都要喺政府超低土地供應政策下向港鐵同市建局「下跪」,向其奉上優厚嘅分紅條件(有啲項目甚至將超過七成嘅發展利潤畀呢兩個官僚機構之餘,仲要承受各種項目/工程上嘅風險,令現今嘅香港地產發展成為刀頭舔血嘅高危動作),如果唔係,大把人排住隊等去搶做政府/港鐵/市建局呢個超級土地操控集團所「恩賜」嘅嗰每年萬零個單位嘅供應!
喺呢個土地霸權嘅侵蝕下,港鐵加市建局有份嘅項目推售單位由2003年嘅2000個,爆升至2009年嘅6000多個,似乎就唔係咁令人吃驚矣……但係又有幾多人知道,原來呢兩個公營機構有份參與嘅樓宇銷售市佔率,竟由2003年嘅單位數字(約7%)升至今年第一季嘅一半之巨【圖】?咁即係話,香港真正嘅地產霸權唔係任何私人發展商,而係以特首為首嘅特區政府──公屋連埋佢介入私人市場,隨時已令政府嘅市佔率超越四分之三,如果連居屋都復建,睇怕連長實新地都要執包袱矣!
一個由遠離市場及民間疾苦嘅官僚所操控嘅市場,你話又點會唔波濤洶湧,充滿危機呢?而家又係唔係時候大幅增加土地拍賣比重,以至完全取回港鐵及市建局嘅收地/批項目權,還市民一個理性嘅樓市,還市民選擇住屋產品嘅自由?
中天
letstalkproperty@gmail.com
http://chungtinproperty.blogspot.com/
2011
年6
月28
日
打破醫療寡頭壟斷香江亟須引進專才
今日追評返過去兩周關乎「香港能否成為亞洲醫療中心、醫術研究一哥」呢個問題嘅幾則見聞,以喚醒政府避免喺另一個支柱行業上再出現「本來宏圖大計,實則虎頭蛇尾」嘅窘態……
亞洲富豪去星洲
《南華早報》報道,新加坡女外科醫生Susan Lim為文萊皇族醫病後收取天價費用,佢高達1.56億元嘅賬單,係基於七個月嘅服務,而每天費用達20萬坡元之巨!
呢則新聞令人不禁要問:①
點解皇族唔嚟香港?係唔係呢度啲醫生嘅英文唔夠新加坡人流利?定係技不如人?②
新加坡、泰國、印度等亞洲國家喺醫療旅遊業聲譽日隆之際,點解香港仲停留喺人手不足,水準下降嘅爭議之上?點解香港仲喺度排擠外來病人?③
點解人哋嘅醫療訓練完全唔喺新加坡(畢業於澳洲Monash大學,見Lim醫生嘅維基百科資料)都可以返家鄉為國爭取外滙,而本港喺海外畢業嘅醫生竟然被祖家拒諸門外?
倫敦醫院如聯合國
更離譜嘅就係,有朋友最近喺倫敦嘅倫敦橋(私家)醫院就醫,發覺為佢做手術嘅四位主診醫生中有兩位係英國人,一位係蘇格蘭人,一位係印度人,佢所處嘅深切治療部內嘅護士,更係菲律賓籍、法籍、津巴布韋籍、紐西蘭籍,以至西印度群島籍都有!此外,駐院醫生係東歐籍及香港嗤之以鼻嘅海外華人醫生(馬來西亞籍)。
咁全面國際化嘅團隊所能滙集嘅醫療技術、文化了解、專業知識,又邊係香江個排外制度所能複製?唔怪之得,呢個醫院內四處都係阿拉伯文告示,以及眾多嘅阿拉伯文翻譯,候命隨時為一班產油國大孖沙服務。呢種超強嘅賺外滙能力,又豈是香江可望其項背?
香港醫院如港大舊生會?
相反過來,如果大家上本港第一私院──養和醫院嘅名冊睇睇,就會發覺佢認真單一:喺80多位醫生內,有57位係港大畢業,9位係中大畢業,1位係香港考牌資格嘅醫生,其餘以美國(7位)同澳洲(4位)為主。但係好明顯,嗰啲非港大中大醫生大部分都係年過青壯,睇嚟多數係港英時代留下嘅「餘孽」,咁唔駛十年二 十年,豈不是「種族清洗」,剩低只有「港、中」嘅純正血統?咁又係對本港市民有利定有害呢?
因此,醫學界「聲討」醫管局海外醫生招聘計劃(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10613/00176_027.html)又會唔會與市民嘅利益作對?咁係唔係周局長喺面對議員質詢時,唔應該支吾以對(http://www.legco.gov.hk/yr07-08/chinese/counmtg/hansard/cm1212-translate-c.pdf),而係勇敢地提議將醫委會發牌嘅權力收回政府手上?點解周局長唔提議將醫委會嘅提名及會員資格,放寬到唔係24個醫生對4個非醫生,而係14個非醫生對14個醫生,以平衡用家權益(而家好明顯委員會只會照顧行內利益)?
唔通呢個又係一個要到下屆特首先有人有勇氣去解決嘅問題?點解香港愈來愈冇人去為利民而施政?而反智無聊嘅遞補機制立法卻全速推進?咁樣落去,下一個離港移民潮仲會遠咩?
中天
letstalkproperty@gmail.com
http://chungtinproperty.blogspot.com/
2011
年6
月21
日
比居屋更即時見效嘅房屋計劃
香港房屋內政本來「不容外人指手畫腳」,但係今次曾特首真係太太太「識做」啦,為咗討好阿爺,竟然打倒昨天的我,放風要重推佢一手一腳廢除嘅居屋!港府施政之弱勢及出招之藥石亂投,真不言而喻,嗚呼!
喺依家謠言滿天飛之時,兼且昨天《信報》社評已經為呢場鬧劇作咗一針見血嘅批判之際,筆者且不動如山,埋首鑽研數據,繼續為讀者發掘真理而努力。今天就畀大家一個解決資助房屋嘅新觀察……
順道安置板間房戶
原來,公屋富戶近九萬,只要騰出單位,即時可縮短輪候冊逾三分之二!
據統計署計算,2011年第一季本港收入25000元以上嘅家庭總共有91.6萬多,佔家庭數目近四成,住公屋嘅呢類富戶,更係高達8.8萬之眾【表】!即係話,每100個公屋住戶中,就有12戶涉嫌濫用社會福利,都咪話唔少。
如果賺兩萬五都住到公屋嘅,嗰家人要有八口人以上先合格,香港全港多於六口之家都只得8.6萬,多於八口之家兼住公屋嘅就更少矣!如果房委聽日就將呢哋富戶「加速輪轉」到私人市場,則可立即騰出大量公屋單位,同時立即安置晒所有(!)住緊私樓但又賺少於4000蚊嘅嗰啲板間房戶,都仲有單位剩低!
富戶有力進駐太古城
另外,8.8萬之數已經係合資格申請公屋住戶約13萬戶嘅三分之二有多,豈不是即時可令輪候冊急速縮短?咁政府未來仲需唔需要起7.5萬個公屋單位呢?
與此同時,我哋估計呢批富戶平均收入為4萬元,則佢哋負擔樓價約500萬元單位,都可用少於收入一半作為按揭供款;如果佢哋入住540方呎單位(約為全港所有單位平均面積),呎價可達9200元之高!即係,幾乎可以住到太古城嘅人,點解仍然喺度踎公屋?
是否問題嘅癥結又在於政府執法不嚴(好似僭建一樣)?如果政府真係能夠令呢班富戶離開公屋,佢哋又唔需要住港島豪宅(呎價9200元),卻只入住九龍(600方呎單位嘅最新平均呎價約7500元),咁佢哋更可改善居住環境,換到670方呎嘅私樓大單位,豈不是一石二鳥?如果連公屋戶都可入住670方呎 大嘅單位,豈不是又再證明限呎樓係「非愚蠢即短視」嘅權宜供地政策?
中天
letstalkproperty@gmail.com
http://chungtinproperty.blogspot.com/
2011
年6
月14
日
限呎限量地政策對港人唔住
每逢運輸及房屋局公布新一季嘅私人住宅一手市場供應數據時,總會有一大堆人大放厥詞,如:今季較舊年升幾多成啊,又係幾年嘅新高啊,之類,但係各位就好少見到分析話供應總量係唔係過少,政府點解攬住晒啲地唔賣,等等。依家政府又製造多咗一個機會畀地產專家表演一番,就係似乎每季將要公布嘅未來三個月賣地計劃:喺過去一個周末令各專家「大飽口福」也……
最令人失望嘅係屢勸不聽、屢析不辯嘅糊塗政策(至於係邊個政客先提議,就可能要各讀者幫手抽佢出來,再教育一番)竟然愈來愈被當係靈丹妙藥!呢項令人哭笑不得嘅「德政」,就係「限呎」同佢嘅孖生兄弟「限量」啦。令人懷疑到底發展局認為自己嘅職責係「政治交數」,定係為本港未來城市優化、發展謀福。
何出此言?有數得計也:根據聯合國統計數字,香港喺1993年時嘅人均居住面積只有76方呎,比北京(100方呎)、東京(170方呎)、首爾(200方呎)、新加坡(215方 呎)、倫敦(343方呎)、多倫多(442方呎)、墨爾本(546方呎)同華盛頓(739方呎!)真係有天淵之別。就算如筆者推算,香港係過去多年因家庭人數減少而間接令私人市場人均居住呎數增約26%,但係計埋公營房屋後,隨時90方呎都未到,令港人以面積計嘅居住環境繼續與非洲嘅馬拉維及津巴布韋之流為伍。
由此可見,點解起限呎樓係錯誤嘅政策,因為咁會繼續將國際精英趕去新加坡、上海之餘,並有三個更大嘅副作用:①
令樓宇供應結構更偏向「白鴿籠」,令港人未來毫無換大樓改善居住環境嘅選擇【附圖中紅虛線】;②
就算小業主上咗車,買咗個細單位,佢因為政府供應嘅扭曲市場,令大單位價格飆升更勁(少數量,多人要換樓也),但係當大家都想將手上喺市場上多到無人要(因為大家都結婚生仔請菲傭,迫住要「沽細買大」)嘅蚊型「限呎」單位甩手時,卻發現供求不衡下,無可能賣到好價,更加劇「醫生律師買唔到樓」嘅怪象!③
豪宅因供應嚴重短缺,價錢更加坐火箭,更減低社會流動性,令仇富情緒更高漲,更令政客有藉口復建居屋(再扭曲市場多次)……
此所以點解依家政府嘅土地供應計劃完全失去期望管理作用(見4月12日拙文「土地供應當務之急 四萬單位非賣不可」),無法為供應短缺現象釜底抽薪之餘,更奪去市場提供市民需要嘅產品(即大量嘅大呎數單位)以減低樓價嘅兩極化【靠向圖中藍虛線】嘅能力,認真吃力不討好!
中天
letstalkproperty@gmail.com
http://chungtinproperty.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