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2日星期二

20100112 再論香港人口密度


2010112

中天

再論香港人口密度

上文筆者鼓吹香港應繼續實施高密度發展模式,以便保存所謂「臨界量」的各種土地用途,喺本港有限嘅土地面積中,製造最多功能及活動嘅空間。


有人問,咁到底香港又點逼法呢?呢個係一個話難唔難、話易唔易嘅問題,因為喺密度上嚟講,有好多種唔同嘅定義,單單喺城市人口密度上都有好幾個唔同層次排名,喺度不如與各位分析一下。

一、城市小區密度
城市人口密度計算,香港原來根本就唔入流!以全球計算,首三名畀印度城市(孟買Marine Lines及蘇拉特的Anjana Karanj)攞晒,但澳門卻意外地入咗第五位!跟住除咗馬尼拉打入第八之外,幾乎畀印度同孟加拉城市包辦;而且喺頭位嗰幾個區份嘅人口密度比排名二十五嘅香港觀塘(每平方公里五萬一人)多成倍有凸。至於中國大陸,則有上海黃浦入圍第三十五位。有關排名顯示喺市區內嘅密度愈高,通常代表生活環境愈壞。觀 塘所以入圍,當然絕非佢係咩嘢「傳統豪宅」地段,而係市建局要大刀闊斧重建的舊區。

二、城市密度
呢個係最通用嘅人口密度單位,理論上更能反映一個城市嘅整體經濟能力同資源分配(包括人力資源)。喺呢度,香港其實一啲都唔人煙稠密,因為我哋連五十大都唔入,印度、孟加拉同菲律賓再度稱霸,頭二十位佔去十六位之多。最大嘅「驚奇」可能係巴黎,竟然進入三十一名位;澳門則屈居四十位。人口稠密嘅中國則無一城市上榜。睇嚟我哋要將個網放得再大啲先可以。

三、都會群密度
都會群嘅概念係一個核心都市同佢嘅「影響範圍」內的其他城市所組成嘅經濟體系。我哋仍然用維基百科上的排名榜,今次香港 ── 深圳被組成一體並排名第七,亦係較發達都會群中最人口稠密嘅一個,高於東京(第八位)、上海(十一位),以及倫敦(十八位)同紐約(十九位)等大型金融中 心。

由呢處可以睇到,香港要喺世界舞台上佔一角色,實在須要加大自己嘅腹地,因為空間愈大,所容納嘅經濟活動就愈多,亦同時更能減低營商嘅土地成本。即係話,除非香港減少本土人口(不智也!),要向其他國際都會嘅人口密度看齊嘅話,特區政府唔單止要填多啲海(譬如喺新界西接近深圳嘅後海,既較低生態價值又接近自己天然嘅衛星城市),仲應該盡快鼓勵深圳加入好多其他中國城市正爭個不亦樂乎嘅擴市遊戲(如廣州「吞食」佛山、白雲、增城等小城及縣市以壯大自己嘅實力一樣),咁樣將來港深融合之時,仲有更大嘅備用空間可用。

四、行政區域密度
呢個關乎主權或獨立行政個體嘅人口密度,被各前殖民地佔去首二十名。香港作為一個特區,名次再度升到第四位。相比之下,人多大國如印度同中國,反而跌到三十二名和七十八名之遙。既然香港已非一個獨立經濟體系,而愈嚟愈同中國融為一體,所以呢個排名反而唔太重要。

以上數據應該幫大家更清晰認識到我哋經濟模式及未來發展嘅方向。

可以話,高密度並非高收入同高效率嘅原因,但係喺香港呢個制度下,我哋嘅高密度模式卻發揮咗驚人嘅經濟威力。呢個互補優勢實在有需要繼續發揚光大


中天


letstalkproperty@gmail.com